洪武二十九年,春三月。
随着戒备森严的官船将最后一批黄册载入玄武湖,大明第二次全国范围攒造的黄册,终于全部入库。
十年前,大明已经完成过一次全国范围的黄册编纂,但人口和地权每年都会有变化。为了能一直掌握全国土地人口的真实情况,朱老板下旨每十年重新编纂一次黄册。
有道是一回生二回熟,大明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现在大明的政务官和事务官,八成都是大学生出身,综合素质远超从前,所以这次攒造黄册,从去年开春启动,到全部完成解送进京,只用了一年而已。
而当初首次纂造黄册,可是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虽然不能说大明官员的行政能力提高了六倍,但巨大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是黄册运到后湖,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还得经过户部户科官员的驳查,确认无误了,才能入库。
当然全天下的黄册加起来六七万册,把户部官员全都拎来也得查到年底,那部里也不用干别的了。
所以实际负责驳查的,还是国子大学的在校生。现在会计已经成为国子大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这帮大学生又年轻力壮,正好拉壮丁。
他们从司册至府册、州册、县册,层层验算其旧管、开除、新收、实在的四柱增减。然后将查出的问题汇总成册,提交户部。户部再责成相关衙门,半年内查实重修,二次奏缴,再经查验无误后,才会送入黄册库内保存。
所以等所有的黄册都查验无误,汇成总册时,已经是半年以后的八月末了。
待户部左侍郎署尚书事夏原吉将总册呈送文华殿,太子便立即赶到武英殿汇报。他知道父皇早就等着黄册了。
~~
武英殿。
马上就要满七十的朱老板已是须发皆白,皱纹深刻,但他的五官比年轻时柔和了不少,人也胖了不少,竟显得有些慈眉善目了。
太子也年逾不惑,鬓角斑白,额头和眼角都有了鱼尾纹。他一边呈送黄册总览,一边沉声禀报道:
“……全国户数一千一百六十五万两千七百八十九,人口六千五百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九百八十万四千六百二十三顷六十八亩,共可收夏麦五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二十石,秋米三千三百七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石!”
朱元璋微闭着双目,拢着花白的胡须,听得连连点头:“好好,比十年前人口多了千万,粮产更是翻了一番!”
“是!”太子也高兴道:“如今人口已经是国初的三倍,粮产更是几十倍于国初,我大明终于把华夏又带入了盛世!”
“还早得很。”朱元璋却摇摇头道:“如今虽然国库充盈,但天下百姓也就是温饱而已,这盛世的标准未免也太低了吧?”
“比起开元可能成色不如,但跟其他所谓盛世比起来,不遑多让。”太子笑道。
“要比就比开元,不仅要比开元还强,而且绝对不允许有天宝!”朱元璋吹胡子瞪眼道。
“是是。”太子忙含笑应下,老父皇说什么应着就是。
“你记一下,咱要下一道旨意。”朱元璋却不是随便说说的。
“是。”太子赶紧提起朱笔,作倾听状。
便听父皇沉声道:“方今天下太平,军国之需皆已足用。海内各省田地、桑枣,除已入额征科,自二十六年以后栽种桑枣果树与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
待朱标写完停笔,朱元璋看着他问道:“有没有信心这么干?”
“这个么……”朱标没有马上点头,父皇只需要做决策便好,他考虑的事情就太多了。
“以朝廷目前掌握的耕地,税赋确实已足够国家开销,而且每年还有数百万石的盈余。”朱标慎重道:“再加上海政衙门每年上缴的两千万两,哪怕最吃惊的情况,肯定也是足够了。”
“那就是可以喽?”朱元璋又问道。
“可以。”太子咬牙重重点头。
“那好,就这么定了。”朱元璋意味深长的看着自己的长子。
“是,儿臣这就交代下去。”太子应声道。
“不急。”朱元璋却摇头道:“这道旨意以你的名义来下。”
“儿臣不过是太子,名不正言不顺的……”太子苦笑道,不知父皇又要玩哪一出。
“那咱就让你名正言顺。”便听朱元璋石破天惊道:“咱已经决定了,把皇位禅让给你。”
“啊?”太子瞠目结舌道:“爹,这种玩笑可开不得!”
“咱当然知道这种玩笑开不得了。”朱元璋沉声道:“这是咱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父皇,儿臣还没准备好……”太子神慌意乱道。
“你都四十好几的人了,太子也当了三十年,实在太久了,该转正了。”朱元璋却坚决道。
“父皇龙体康健,精神矍铄,实在没必要垂拱太上啊!”朱标自然不能答应。
“爹下个月十八就满七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大臣七十尚且能致仕乞骸骨,你就忍心让咱继续操劳?”朱元璋道:“那也太不孝了吧。”
“国政可以都交给儿臣,父皇只需要继续掌好舵即可,这样儿臣心里踏实,父皇也不会操劳。”太子苦劝道。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朱元璋站起身来,按住太子的肩膀道:“伱监国摄政多年,还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吗?该到了你接班的时候了,让爹过几天无事一身轻的日子吧。”
“爹……”太子还要再劝,朱元璋却斩钉截铁道:
“不要再说了,就这么定了!下个月你弟弟们都回来贺寿,咱会当面告诉他们,也让大伙有個准备。明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的元旦,咱就正式昭告天下,禅让!”
“是,父皇……”太子知道父皇心意已决,只好低声应下。
四年前母后去世,父皇便消沉了许多,这几年一直深居简出,国政也全都交给他处理。现在父皇决意禅位,显然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反对无效,只能遵旨。
~~
九月,在全国各地就藩的亲王们,便拖家带口纷纷返回南京。因为本月十八日,便是朱老板的七十大寿。七十整寿放在老百姓家里,也是了不得的大日子。大明开国皇帝的七十大寿,自然要举国同庆,儿孙毕至了。
初七,老二十韩王松自高丽,老十一蜀王椿自九州,结伴乘船返回了金陵。
初九,老十四肃王楧自陕西,老十六庆王栴自银川而归。
十一日,老十七宁王权自大宁,老十八岷王楩自大同,老十九谷王橞自宣府而归。
十三日,老十五辽王植自辽西,老二十一沈王模自沈阳而归。
十五日,老六楚海滇王桢自云南,老二秦王樉自苏门答腊,老三晋王棡自爪哇,老四燕王棣自吕宋,老十二湘王柏自安南,老十三代王桂自婆罗洲,结伴乘船抵达了金陵。
至此朱老板所有就藩的儿子,全都回来了。
十五日当晚,朱元璋在乾清宫中摆宴给儿子们接风洗尘。看着相携走进殿来的十几条昂藏大汉,或是威武,或是沉稳,或是激动,朱元璋欣慰地眼圈通红。
心说要是秀英还活着该多好……
“儿臣拜见父皇,祝父皇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儿子们一起给父皇磕头。
“好好,都起来都起来。”朱元璋高兴地抬抬手,对儿子们道:“你们为国戍边,都辛苦了。”
“谢父皇,儿臣不辛苦。”一众皇子谢恩起身,按次序分坐两桌。
朱老板便吩咐开席。待儿子们向他敬酒三杯后,朱元璋就搁下酒杯,正色道:“先跟你们说个正事,不然待会喝醉了就没法说了。”
“是。”诸位殿下赶紧搁下筷子,正襟危坐。
只听朱元璋沉声道:“咱已经跟你们大哥商量好了,把皇位禅让给他,明年元旦就正式禅位!”
“啥?”诸位亲王先是一阵错愕,没想到父皇会主动禅位。但旋即又觉得理所当然,这些年整个国家都是大哥在操持,父皇禅位也是让大哥名正言顺啊。
“老六,你是大宗正,你怎么看?”朱元璋问向诸王之首。
“儿臣不敢置喙。”朱桢已经三十六岁,坐在那里沉稳如山,闻言忙起身道:“父皇的决定儿臣自然无条件服从。大哥日后继承大统,儿臣自然也是无条件服从。”
“嗯。”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又问秦王道:“老二,你年纪最大,你怎么看?”
“俺,俺也一样。”朱樉忙瓮声瓮气道。他正在苏门答腊岛厉兵秣马,准备出兵征服天竺,对国内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何况大哥当不当皇帝有什么区别?大明不早就是他说了算吗?
“老三老四你们俩呢?”朱元璋又看向晋王和燕王。
“儿臣坚决服从父皇的旨意,坚决拥护大哥!”朱棡和朱棣忙竞相表态。这俩货刚刚把爪哇和吕宋的土著收拾服帖了,正心急火燎的准备进军澳洲呢。
市舶司早已探明整个南洋的地图,知道在南洋之南,有一片条件远超南洋各岛的大陆。老六将其命名为澳洲。
老三老四都想抢在对方之前打下澳洲,作为自家的百世之基。之前的安南、婆罗洲、爪哇吕宋,他俩都没看上,打下来收拾利索,就丢给弟弟们安家了。他们则继续征讨,一定要找到最好的地盘儿,才肯停下来。
所以国内的事情对他们俩同样很遥远。谁当皇帝他们都没意见,只要别影响他们开疆拓土就行。
朱元璋又挨个问了所有藩王一遍,当然不是问他们的意见,除了老六,他们也没资格发表意见。但是他们必须要表态支持,一个都不能少。
待诸王都表态坚决支持父皇的决定,坚决拥护大哥的统治后,朱元璋才放心的笑道:“好好,你们都是好孩子,圣寿节后就不要回去了,在京里多陪陪你们的母妃,等着元旦的禅位大典,省得刚回去又得回来。”
“是,儿臣遵旨。”诸位王爷轰然应声。皇位传承之际,把在边疆领兵的藩王都留在京城,以防万一,实乃题中应有之意。
~~
圣寿节后,皇位即将禅让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朱元璋也责成礼部,为禅让大典准备仪注。
礼部尚书蹇义却上疏说‘自古帝王内禅,非其时怠荒,即其时多故,仓促授受,礼无可采。’
意思是之前的帝王内禅的原因,要么就是老皇帝荒废怠政,不得人心而辞位,要么就是天下巨变,民怨沸腾,被迫让位,像现在这样开国皇帝文治武功,国家百废俱兴,蒸蒸日上时主动功成身退,却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也没有合适的礼仪可以参考。
朱元璋的意思是简简单单搞一下即可,但太子却要求群臣详细议定礼仪流程,绝不可有丝毫马虎,要为父皇办一场隆重的退休庆典。
蹇义只好会同礼部翰林院众官员搜罗古籍,商定好禅位大典的礼仪并详细订立流程。终于赶在年底前一切准备停当。
洪武三十年正月初一。
正旦大朝上,垂垂老矣的吴太监向前来朝贺的王公大臣、番邦使节,宣读了朱老板的禅位诏书:
“朕本布衣,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逢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提三尺剑蹶起淮右,不十余年间荡涤群雄,统一中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天下咸奉正朔,稽首阙廷。于是民获所归,得有共主,遂开创大明万世之基!”
“自洪武元年即位后,朕制礼作乐、修明典章、兴举废坠。定郊祀、建学校、尊孔子、崇儒术、育贤才、注洪范、叙九畴,罢黜异端,表章经籍,正百神之号,严祭祀之典!”
“又察天文、推历数、定封建、谨法度、慎赏罚、抚四夷,海外远方诸国,皆遣子入学。南极炎徼,北逾冰壤,东西际日月之所出没,罔不率服!”
“三十年间,朕昧爽临朝,日晏忘餐,虚心清问。斥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乐,泊然无所好。敦行俭朴,以身为天下先!训敕子孙臣庶,具有成书,诒法万世。谨宫壸之政,严宦寺之防,杜外戚之干谒,而家法尤正,纪纲法度,彰彰明备!”
“期间存高年、兴孝弟、励农桑、蠲逋负、宥死刑、焚狱具、旌廉能、黜贪酷、摧奸暴、佑良善,宽仁爱人,专务德化。是以身致太平三十年!如今民安其业,吏称其职,海内殷富,诸福之物,莫不毕至,功德文章,巍然焕然,过古远矣!”
“今朕已七十,老迈不堪重任,太子朱标居储君之位已有三十载,人品贵重,众望所归,文武皆备,深肖朕躬,必能克继大统。所谓‘尧舜内禅,体文德也’,朕决意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钦此!”
群臣山呼万岁中,太子三辞三让,方在朱元璋的‘强迫’下,跪地泣声接旨。
随即朱元璋便派亲王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并在当日举行禅让大典。
吉时一到,嗣皇帝朱标身着朝服,与太上皇朱元璋同乘御辇起身前往奉天殿。
这时午门钟鼓齐鸣,太上皇到达奉天殿,但并不临朝。而是到奉天殿后降下肩舆,在奉天殿后的华盖殿升座,嗣皇帝朱标也在华盖殿内西侧侍立。
待到外朝文武各就各位,中和韶乐作奏元平章,禅让皇位大典正式开始了。
这时,朱标方搀扶着太上皇帝朱元璋步入奉天殿升座,而后嗣皇帝仍侍立在大殿西侧。
乐止,清脆的三次鞭鸣后,丹陛大乐作奏庆平章。
朱标便在殿中拜位站立,诸位亲王皇孙国公立于丹陛之上,文武百官及番邦使节立于丹墀之下。
礼部赞唱官赞曰:“跪!”
嗣皇帝朱标便率群臣跪下。
赞唱官又赞:“宣表!”
宣表官便手捧诏书到奉天殿檐下宣读传位诏书!
诏书宣布完毕后,赞礼官赞曰:“兴!”
朱标便率群臣起身。
然后尚宝卿捧出传国玉玺,跪奉太上皇帝。朱元璋亲手把玉玺授予朱标,朱标跪受皇帝之宝,便完成了皇位大典最重要的步骤。
已经成为大明皇帝的朱标,再次率群臣在韶乐声中,向太上皇帝朱元璋行四拜大礼。
乐止,四拜兴,禅位大典礼成。
朝鞭再次三鸣,中和韶乐作奏和平章。太上皇帝便走下龙椅,让位给新君。
朱元璋看着朱标,稳稳地坐在龙椅上,欣慰地笑了,然后便乘坐御辇还宫,没有丝毫眷恋。
且他也没有回乾清宫,而是回到了万寿宫暂居。朱标想为他在紫禁城另起一座宫殿养老,也被朱元璋拒绝了。他说既然已经退位,就不在紫禁城里碍手碍脚了。
太上皇如此坚决,皇帝也只能由他去了。
朱标将父皇送到万寿宫,那里有胡贵妃率众嫔妃和众公主迎接太上皇。
然后朱标便转回举行登基大典,宣布立皇长子朱雄英为太子,次年改元兴治!
http://www.xvipxs.net/52_52288/626127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vipxs.net。VIP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