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帝叫来内阁首辅,以及相关的各部大臣,询问相关事宜。
如今朝堂正被东林党所把持,一听说皇帝要在全国各地修道观,立刻跳出来反对。
皇帝耐心地给他们讲,元阳真人是真正的仙师,有真正的神通法力的。
大臣们依旧不干,内阁首辅叶向高带头冲锋,说天下各地方连爆灾荒,赈济银子都捉襟见肘,怎能大兴土木,到处修道观?
皇帝说不用国家花一文钱,都由元阳仙师自己解决。
大臣们依旧不同意:“道士若不为钱,必然为地,皇帝旨意一下,势必在全国各处巧取豪夺,抢占良田,与百姓争地。”
皇帝又拿出时飞阳给他画的图纸:“全国各处总共七十二座州府,每处分别于城东、城西各建一座道观,全在城外郊野高岗处,每座道观占地不超过二十亩,也不派发田产,全由其香火自给自足。”
“那也不行……”
大臣们又举出一大堆历史上道士祸国殃民的例子,并且说皇帝如果不听他们的劝,继续下去,就会得到宋徽宗,宋钦宗一样的结局。
泰昌皇帝气得心里发堵,时飞阳不管他,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他解决不了自己就走了。
泰昌皇帝对时飞阳所说未来阴盛阳衰之说很是相信,因为这些年已经出现了各种征兆,天下也已经出现了灾荒。
况且时飞阳可是他父亲盼了一辈子也没盼来的人,如今终于从天而降要帮助自己度过整个王朝的灾劫,可不能让他就这么跑了。
很快,泰昌皇帝想出来一个办法,传旨给各地的宗室,让他们拿出地来给国师修建道观。
明朝宗室分封在全国各地,几乎每处都有大量的田产地产。
这些宗室藩王们,都听说了万历皇爷当年遇仙的事迹,那么严重的足烂见骨,困扰半辈子的牙疼头痛,仙人药到病除。
万历皇爷为此修了那样大的元阳仙宫,心中都充满好奇,有不少藩王甚至想办法找机会到京城来仙宫来看,即使本人不能来,也派人来打探,有的还让画师画出图本。
听说元阳真人又回来了,要在全国修道观,皇帝亲自传旨,各地藩王纷纷表示支持!
周王朱肃溱最先上表,说要把开封城外三万亩地都献给元阳仙师建造道场,另有十万亩良田给道观当产业。
接着郑王、潞王、代王、秦王、晋王等等,纷纷上表,捐出大量田产地产,大的藩王动辄几万亩田地,有的捐一座山,有的直接捐金银钱财。
泰昌帝很高兴,宗室愿意捐,大臣们就管不着了。
明朝宗室很多都是超级大地主,当然很多大臣们也是大地主,各有家私,在不同的编制里面,大臣们就算再不爽,也只能干瞪眼。
时飞阳和泰昌帝在地图上很快确定了一百四十四处土地,为了避免未来雪山和青城两派弟子奢糜腐化,仍按照原来的计划,每处只要二十亩地,修前后三重殿宇左右带跨院的观宇。
他画了大概的图纸,主要是东西跨院中观天观地的法台,别的都不重要。
具体到施工,也不用他操心,更不用花一分钱,仍然让各地宗室操办。
宗室们对这个很感兴趣,纷纷出钱出力,请最好的工匠师傅,有懂得建筑的,更是亲自出手修建园林,有的奇石堆叠,假山环绕,有的雕栏画栋,亭台相连,弄得一步一景,十分清幽雅致。
这些家伙都想着把道观造好,等神仙降临,他们常来亲近请教……
明朝宗室不能离开封地,想去京城得逢特殊情况,找到特殊的借口,仙人在京城,他们也想见一见的,如今只需要修一个并不是很大的道观,就有机会能见到仙人,简直不要太好!
各地道观开始如火如荼地兴建,宗室们砸了大量的钱,力争建得最快,或者建得最好,期待神仙的早日降临。
道观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人手,时飞阳让凌浑和姜庶尽快培养出得用的弟子。
两家各有七十二处道观,至少得各自培养出一百四十四个堪用之人。
两人对这事颇为抵触,他们都是“小班教学”,挑选弟子优中选优,前世今生都给算计的明明白白,确实可以培养的才会收入门下,哪能一概滥收,动辄以百为单位收徒?这种事传到天下同道耳朵里,就是个笑话。
时飞阳叹着气给他们设定弟子等级:
每处由当地官府,或者是宗室提供三十个适龄少年,要求能够读书认字,会术数算学。
再由刘泉、杨诩等徒弟们去每个地方面试,从中挑出十个机灵懂事的。
这十个小道士负责道观内的日常经营,每个月领二两银子,传授一些基础的吐纳炼形,锻炼养生的功夫,内炼外炼,拳脚器械,修炼十年以上,便能成为武林中的绝顶高手。
凌浑和姜庶也要挨个地方走一遍,从中挑选出三个左右收做记名弟子,传授一些仙家筑基的功夫,还有就是观天测地,术数推演之法。
这个工作量,对于两人来说也是“巨大”的了,常年在山洞中清修的人,很不愿意跟凡人打交道,琐碎混乱,又毫无意义。
但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是有意义的,虽然心里抗拒,但还是要做下去。
时飞阳拿出两万两白银和两千两黄金,给他们拿去作为道观的运营,并告诉他们:“《道德经》中有大量治国的内容,俗务虽然劳心,可若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是炼心的手段,况且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修身治国所用到的道都是相同的。
你们可以让弟子去掌管账目,也可以找个凡人去管。”
姜庶说:“我原来要开宗立派,寻思仙家也要与各派之中合纵连横,迎来送往,还要到凡间收徒传教,也是俗务。陈太真有这方面的天赋,当时就在着意培养,如今让他来管就好。”
凌浑听了,寻思自己的两个弟子刘泉和赵光斗都是山中清修之辈,不擅此道,要想管理这事,还得是前两年新收的萧逸。
萧逸的父亲是上代卧云村村主,他是这代卧云村村主,从小就被当作村主培养,平时掌管村中钱粮,分派任务,处理邻里矛盾,这些全都是做的熟的,唯独有些刚愎自用,听信奸人挑拨,对妻子起疑心是个大错。
不过当初叫他从元江步行到大雪山,又从山下一步一个头磕到洞前,已经磨去了这点刚愎之性,倒是可以一用。
凌浑便把萧逸叫来,做全天下七十二座雪山道观的总住持,管理这些人间道观中的人事钱粮。
青城派那边则是五岳行者陈太真来做。
时飞阳把金银交给他们,这些都是他当初打破传灯寺、转轮寺得到的战利品,这帮蛮僧专会收刮敛财,所用器物都是金银铸造,镶嵌宝石,动辄丈许高的纯金灯树,都被时飞阳用真火重新锻炼,制成百两一块的金砖,至于银砖数量更多。
两派得了金银,各自去挑选培训可用的弟子门徒。
时飞阳又跟泰昌帝说起第二件事,便是造船通商。
明朝时期,海外各国开始有了一定的积累,跟明朝通商,明朝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出海经商。
期间为了整治倭患,朝廷发布过几次禁海令,但始终未能完全禁绝,而且执行一松,商人们为了利润就又开始往外跑。
朝廷本身也组织过的官方的船队出海,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七次出海,足迹和留下的文物遍布世界各地。
郑和船队负责记录各地风土人情,测绘山海地图,宣扬大明国威,带回各地的特产器物,带去历法文明,赏赐大明宝钞……
明朝跟外国的交流其实很多的,东南沿海,不断有西方教的传教士过来,甚至朝廷之中,有西方教徒做官。
因此泰昌帝对海外贸易并不反对,但是大臣们反对,尤其是东南沿海出身的大臣们,跳着脚反对,把先皇的禁令拿出来,大肆渲染出海劳民伤财,批判皇帝不该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做这种事……
泰昌帝跟大臣们几番周旋,终于还是拗不过,委屈得跟小媳妇似的,满怀歉意地跟时飞阳诉苦。
时飞阳听完笑了笑:“既然这样的话,不如还用前法。”
泰昌帝纳闷:“什么前法?”
时飞阳说:“大臣们不愿意,那就还让宗室来。”
听了这话,泰昌帝脸色沉重起来,根据祖训,明朝的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地。
明朝末年,崇祯时期,后金屡次杀入内地,唐王朱聿键自己出钱聚集兵丁进京勤王,最后的结果是被崇祯下旨贬为庶人,着锦衣卫押送凤阳圈禁,期间被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成,好生折磨,差点一命呜呼,直到崇祯吊死满清入关才被放出来。
因有明成祖朱棣靖难的先例,后代皇帝对藩王极度警惕,连擅离封地都会受到重罚。
时飞阳给泰昌帝分析利弊,在朝堂之上,他作为皇帝,权力已经被大臣们限缩到了极致,大臣们结成党羽,互援互助,皇帝做点什么都要被集体反对,即便强行通过,也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把事情搅黄。
这时候的泰昌帝要想做事,只能像历史上天启皇帝那样利用宦官聚拢那些被排挤的官员进行夺权,过程会相当血腥……
万历皇帝攒下的丰厚内帑,这些年都被泰昌帝给花的差不多了,国库里的钱他就不能随便动用,大臣们会用各种方法阻止。
他又自己把矿税给废了,手上没钱就做不了事。
时飞阳见他还是担心,也不深说,他是仙人,不会具体去告诉泰昌帝应该怎么做,不能越俎代庖,他自己的事得自己去想办法处理。
“陛下既然十分不愿,那便罢了……”
这话一出,泰昌帝又变了脸色,以为他生气了要走。
好容易把这位仙师盼来,要这么动怒走了,泰昌帝得后悔一辈子,赶紧说:“宗室解禁兹事体大,倒也不是完全不能行,只是得再忖度斟酌……”
时飞阳笑着摆手:“这事你自己斟酌着,我只说既然朝臣们反对,宗室你又不愿意用,那就只能你自己去办。这样,你在天津建港,到时候我的船队绕过东南直接过来,你要派锦衣卫去接。”
“就这样?”
时飞阳点点头:“天外仙国的人会带着那里的特产过来,到京城来贩卖,也会购买一些中土的东西带回去,你要在京城弄个专门的市场。”
“这个容易!”(本章完)
http://www.xvipxs.net/171_171274/616012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vipxs.net。VIP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