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慎锥见孙承宗如此,安慰道:“先生不必如此,常言人力终究有穷时,以先生当时的情况,能做到如此已是不易了,而且有些事也非先生能改变。”
“此外,袁崇焕也非无能之辈,以朕来看,袁崇焕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可惜他私心太重,又好夸夸其谈,更喜欢耍些小聪明,这人呀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饭,明明吃不下还要硬吃,这肚皮不撑破了才怪呢。”
“再加上袁崇焕之前只是兵备道,一下子从兵备道擢升巡抚,后又接任先生的蓟辽督师之位,他袁崇焕年轻得志,一朝大权在握,心中骄横,最终落得这样的结果都是自找的,如何能是先生的责任呢?”
孙承宗默默点头,说起来袁崇焕这件事是孙承宗这些年心中的刺,一直都是孙承宗难以排解的。
当年孙承宗很是看重袁崇焕,认为这个年轻人有胆有识,不仅知兵更有谋略,是自己最好的继承人。
一直以来,袁崇焕在辽东的时候孙承宗都对他悉心培养,目的就是把他视为接班人,毕竟那时候孙承宗已经六十出头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身子能不能挨到彻底收复辽东剿灭建奴,万一自己做了一半就撒手离去,那么朝廷到时候无人可用怎么办?
与其朝廷派一个废物点心来辽东,把自己的心血毁了,倒不如提前培养一个靠得住的接班人,万一自己哪天不能继续在辽东为国效力,至少也有合适的人接替自己,延续自己的战略,完成收复辽东灭掉建奴的目标。
而袁崇焕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孙承宗极为看重于他,更是为了培养他花了大量的心血。可孙承宗万万没想到他培养了好几年的接班人居然看走眼了,等到后来袁崇焕接任蓟辽督师之职,掌控辽东军政大权后,非但没有按照孙承宗之前定下的政策去做,反而把他的政策破坏殆尽,以至之后的辽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别的不说就说几件事吧,其一,孙承宗当初在辽东实施的是坚壁清野政策,也就是把整个辽东打造成一个大战场,所有一切全部围绕战争目的实施。他的宁锦防线全部都是战兵,每处据点军力虽不多可战斗力不弱,而且一环扣一环,每个堡垒、城池都随时可以增援、转移,一旦开战明军能依托防线和八旗周旋,就算不敌放弃部分堡垒集中防护重要城池毫无问题,就算对方占据了堡垒也没用,因为一个空荡荡的堡垒八旗拿了也带不走,等到对方退走后,明军依旧可以轻而易举拿回来。
可袁崇焕是怎么做的?袁崇焕自以为聪明,接任辽东巡抚后就改变了孙承宗的这个政策,在辽东招募大量辽民在各地大搞屯田。这种举动简直就是给敌人有机可乘,要知道屯田不是不能搞,而是不能在战区搞,如果想搞屯田最好的地方是在长城以南,也就是山海关以西的蓟州镇,这个地方敌人鞭长莫及,在此屯田毫无问题。
可袁崇焕却在辽西走廊各处,甚至包括辽西走廊的出口大搞屯田,这不是自寻麻烦呢?这些地方建奴随时都能来攻,你前脚开好荒地种上粮食,辛辛苦苦大半年等要收割的时候敌人就来了,屯田都在野外,明军又不善于野战,这些田不是给建奴割了去当了军粮资敌,就是一把火给烧了,从而导致投入巨大却损失惨重。
而且屯田的军民在这种情况只能往各处堡垒和城池跑,他们的存在不仅会带来恐慌,更加重明军作战的负担。这可不是几个十几个人,而是几千甚至几万人,这么多人的后勤怎么解决?转移起来也不便,明明能够轻装上阵的战争被折腾成背着包袱的战争,再加上明军战斗力本就不如八旗,这样一来更是打不过对方了。
前后折腾了几年,年年受到损失,实在是得不偿失。这还不算,袁崇焕还擅杀了东江镇大将毛文龙,消息传来后在高阳的孙承宗是气得简直要吐血,他怎么都没想过袁崇焕会有如此大的胆子,更不明白这家伙究竟是怎么想的。回想到之前袁崇焕曾经擅杀辽军将领,差一点闹出兵变的往事,孙承宗恨不能当初就把袁崇焕革职查办,如是这样的话也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了。
当年的一念之仁,因为惜才没有严惩袁崇焕,最终使得毛文龙冤死在袁崇焕的手中。毛文龙有多么重要,东江镇意味着什么?难不成他孙承宗不知道么?或者说毛文龙私下做的那些走私生意,靠走私获得大量财物他孙承宗是瞎子和聋子?
孙承宗之所以对毛文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懂得毛文龙的苦衷,朝廷就发那么点军饷,而且还是打折的军饷,毛文龙要养数十万军民靠这点银子怎么可能,不弄点其他来钱的买卖,通过走私赚银子,毛文龙如何生存得下去?而且只要有毛文龙和东江镇在,大明在辽东就对建奴形成了东西夹击的姿态,无论建奴从那个方向出兵,大明随时可以出兵攻击建奴的后路,让其投鼠忌器,没办法集中力量攻击大明防线。
这么简单的唇亡齿寒道理,他袁崇焕会不懂?再怎么说他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正统的读书人,难道他真的不明白么?孙承宗了解袁崇焕,知道袁崇焕对毛文龙下手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独揽辽东大权,意图吞并东江镇。而第二个原因就是看上了毛文龙手里的走私渠道,想夺取毛文龙来钱的路子。
因小利而忘大义,袁崇焕这样做简直是亲者痛仇者快,自此一事后,孙承宗就对袁崇焕彻底失望了,更觉得自己是看错了人,举荐错了袁崇焕,导致如此恶果。
如果孙承宗还知道那时候袁崇焕还直接放开了对建奴的经济封锁,私下把辽东的大量军粮通过蒙古卖给皇太极的话,恐怕孙承宗更会得气得吐血三升。他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封锁住辽东,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自己的一切布置就被袁崇焕拆得七零八落,如此别说收复辽东了,恐怕连辽东继续坚守也难。
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就发生了己已之变,皇太极直接绕过山海关从蓟州攻进大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居然打到了京师。
辽东战场从辽东转移到了京畿,原本应该在辽东的战争却变成了京师保卫战,这样的结局别说崇祯皇帝了,就连孙承宗知道后也是目瞪口呆。
之后孙承宗临危受命,赶赴京师接手勤王各部和建奴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把皇太极从大明驱逐出去,稳住了局势。那时候孙承宗还想过重回辽东当督师的可能,他打算等自己回到辽东后重新整顿军队,把之前袁崇焕破坏的政策再用起来,用老办法继续和建奴作战,只要给他时间和经济、政治上的绝对支持,孙承宗对此很有把握,可惜崇祯皇帝不信任孙承宗,过了没多久就找了个理由夺了孙承宗的军权,见此孙承宗彻底心灰意冷,这才再次告老还乡去了。
“陛下不必安慰老臣,当年的事的确是老臣的过错,幸亏有陛下在,陛下监国后先是在长城挡住了皇太极再一次入关之举,后调集重兵彻底解决了中原流寇问题,调整国策,稳定地方,恢复生产,更在锦州之围后没有轻易派兵增援锦州,而是实施渡海北击建奴后方的战术,此举天马行空,老臣佩服万分,这天下也只有陛下能做到,如是老臣是万万做不到的。”
“先生过谦了,以先生之能,朕如何能比。”朱慎锥听了心中高兴,可嘴上却谦虚的很。
孙承宗正色道:“陛下,老臣并非谦虚,老臣用兵其实远不如陛下,说句惭愧的话,老臣虽有领兵之能,可要论用兵之术实在平庸,老臣这些年用兵无非就是一个‘稳’字罢了,一切手段都是求稳,如让老臣来打这一仗,老臣可想不出渡海北击的法子,充其量只会调集兵马从辽西战场入手,假如这么打的话,老臣也无十足把握能救出锦州守军。”
朱慎锥点点头,孙承宗说的没错,他说的很是坦然,也颇有道理。的确如孙承宗说的那样,如果孙承宗打这一仗以他的性格应该就是派重兵稳扎稳打,在辽西走廊推进,最终救援锦州罢了。
可这样做用的兵力必须多,而且统帅还得小心在意,千万不能被皇太极抓到机会,不管是围城打援或者切断后路都会使得这一仗功亏一篑,历史上洪承畴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原本按照洪承畴的计划其实不会败的,可惜崇祯皇帝这个人性子太急,三番五次催促洪承畴快速进军,最终导致大军前后脱节,被皇太极抓到机会直接拦腰斩断,从而兵败被俘。
而朱慎锥用的法子却不一般,朱慎锥所派出去的兵力虽少但战斗力极强,这可是他赖以为资本的新军精锐,再加上郑鸿逵的郑家水师又善于打这种仗,两者结合下来才有后来的战果。
可以说朱慎锥采取的是类似后世的特殊作战方式,以小规模的部队袭扰对方后方,从而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至于后来正蓝旗反叛这是一个意外,而正是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生再加郑鸿逵、李佑等人在辽东后方的多次出击带来的损失,皇太极这才无可奈何从锦州撤军,从而让其功亏一篑。
http://www.xvipxs.net/166_166731/652066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xvipxs.net。VIP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m.xvipxs.net